1. 引言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城市格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当人口增长的引擎逐渐放缓,产业转型的浪潮汹涌而来,区域发展的分化也愈发明显,“收缩型城市”这一曾经陌生的概念,如今已悄然走进公众视野。2019 年,国家发改委在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及“收缩型中小城市”,并为其指明了“瘦身强体”的发展策略,要求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这一举措犹如一声号角,吹响了对收缩型城市关注与研究的序曲。
近年来,收缩型城市不仅在数量上悄然攀升,其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已然成为中国城镇化步入“下半场”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本文将从多维度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中国收缩型城市的现状、特征与转型路径,探讨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这些城市应如何制定发展策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为理解和应对城市收缩这一复杂现象提供一份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参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点亮一盏明灯。
2. 收缩型城市的定义与识别
展开剩余95%2.1 多维度定义框架
收缩型城市,这一看似简单的概念背后,却蕴含着复杂而多面的内涵。它指的是那些在发展过程中遭遇持续性人口流失以及结构性经济危机的城市形态。若想精准把握其定义,需从三个关键维度进行深入理解:
在人口维度上,人口流失无疑是收缩型城市最为直观且醒目的外在表现。具体而言,通常表现为城市常住人口总量的持续性减少。放眼国际,一般将连续 2 年人口规模在 1 万以上的城市区域出现人口流失的情况,界定为城市收缩。人口的离去,意味着城市活力的流失,也预示着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开始。
经济维度则是城市收缩的另一重要特征。当经济增长的脚步放缓,产业逐渐空心化,就业机会变得稀缺,财政收入也随之下滑,城市便陷入了经济衰退的困境。这种经济层面的困境,如同城市的血脉受阻,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健康状况。
空间维度上,收缩型城市呈现出一种颇为悖论的现象,即“城市空间扩张与人口减少的悖论”。在中国,这种现象与土地财政和城市扩张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边是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张,另一边却是人口的持续流失,这种矛盾的并存,使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2 收缩型城市的识别标准
尽管收缩型城市的概念已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其识别标准仍未达成统一共识。在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是人口规模在 1 万以上的人口密集城市区域,若面临人口流失超过 2 年,并经历结构性经济危机,便可被认定为收缩型城市。
而在中国,学者们通常依据以下标准来识别收缩型城市:人口指标方面,要求连续 3 年城区常住人口呈现下降趋势;经济指标上,城市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单一,就业率也随之下降;空间指标则表现为建成区扩张速度与人口增长极不匹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这些标准犹如一把把精准的尺子,帮助我们从众多城市中筛选出那些面临收缩困境的个体。
2.3 收缩型城市分类
基于不同的成因和表现,中国收缩型城市可被划分为以下四类:
资源枯竭型城市,这类城市因资源的枯竭而导致经济衰退,如黑龙江的鹤岗、双鸭山等。曾经依靠资源开采而繁荣的城市,当资源逐渐耗尽,经济支柱便轰然倒塌,城市也随之陷入困境。
产业变迁型城市,因传统产业的衰落以及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而出现经济下滑。以东北重工业城市为例,随着传统重工业的式微,这些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经济发展的动力也逐渐减弱。
地理偏远型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远离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难以获得充足的发展资源。这些城市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处于边缘位置,发展受限,容易出现收缩现象。
被动虹吸型城市,主要是被周边大城市虹吸人口和资源的小城市。在大城市强大的吸引力面前,这些小城市的人口和资源不断流失,自身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3. 中国收缩型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
3.1 全国收缩型城市数量与分布
139个收缩型城市 表 :我国收缩城市分布重点省份清单
省份
数量
收缩城市
黑龙江
12
绥化、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黑河、鸡西、伊春、双鸭山、七台河、鹤岗、大庆
辽宁
12
锦州、本溪、铁岭、鞍山、抚顺、丹东、辽阳、葫芦岛、阜新、朝阳、营口、盘锦
四川
12
南充、巴中、内江、遂宁、资阳、自贡、广元、德阳、达州、乐山、雅安、攀枝花
安徽
10
淮南、安庆、铜陵、六安、淮北、池州、马鞍山、宣城、宿州、黄山
甘肃
10
武威、天水、平凉、白银、定西、陇南、张掖、酒泉、庆阳、金昌
山西
9
忻州、运城、临汾、吕梁、大同、长治、朔州、晋城、阳泉
湖北
8
孝感、荆州、黄冈、荆门、襄阳、十堰、随州、宜昌
湖南
7
邵阳、衡阳、益阳、常德、岳阳、怀化、湘潭
吉林
7
吉林、松原、通化、白城、四平、白山、辽源
陕西
7
渭南、宝鸡、咸阳、商洛、汉中、安康、铜川
广东
6
梅州、揭阳、汕尾、河源、潮州、湛江
河南
6
南阳、驻马店、三门峡、漯河、焦作、鹤壁
江西
6
宜春、吉安、抚州、九江、上饶、萍乡
云南
6
临沧、普洱、昭通、曲靖、保山、玉溪
内蒙古
4
乌兰察布、呼伦贝尔、赤峰、通辽
新疆
4
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克拉玛依
河北
3
张家口、衡水、承德
江苏
3
盐城、淮安、泰州
广西
2
梧州、来宾
宁夏
2
固原、中卫
福建
1
三明
青海
1
海东
3.2 区域差异分析
中国收缩型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北地区是收缩型城市最为集中的区域,占全国收缩城市近 1/4。以黑龙江为例,全省 13 个地级市中,有 12 个被列为收缩型城市。这一地区曾是中国工业的摇篮,如今却面临着人口外流、产业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城市收缩现象尤为突出。
华北、西北地区收缩现象也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资源型城市和传统工业城市的衰退。这些地区的城市在过去依赖资源和传统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如今也陷入了困境。
中部地区收缩与扩张并存,一些远离区域中心的小城市面临收缩压力。这些城市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难以享受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东部沿海地区收缩现象相对较少,但部分资源型城市和传统产业城市也面临挑战。尽管东部沿海地区整体经济较为发达,但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一些城市也未能幸免于收缩的命运。
西南地区收缩现象主要集中在远离城市群的小城市。这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难以融入城市群的发展,发展资源相对匮乏,城市收缩现象逐渐显现。
3.3 典型收缩城市群分析
东北城市群,以哈尔滨、长春、沈阳为中心,是收缩型城市的集中分布区。这一地区主要受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外流等因素影响,城市发展的动力不足,收缩现象愈发严重。
资源型城市集群,如黑龙江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四大煤矿城市,这些城市因煤炭资源而兴起,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城市经济面临转型压力,收缩现象愈发明显。
制造业衰退城市集群,传统制造业城市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城市如鞍山、辽阳等出现收缩现象。这些城市曾经依靠传统制造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如今在新的产业格局下,亟待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4. 收缩型城市的成因分析
4.1 宏观因素
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率,这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也是导致部分地区城市收缩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低生育率的持续,部分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加速了城市收缩的进程。城市的活力与人口息息相关,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城市发展的动力减弱,城市收缩也就在所难免。
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口和资源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集聚,而其他地区则面临着人口流失和资源匮乏的困境,加剧了这些地区的城市收缩现象。在区域竞争的格局中,一些地区逐渐被边缘化,城市收缩也愈发明显。
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这一过程中,部分传统工业城市面临产业转型困难。传统产业的衰退使得城市经济失去支撑,就业机会减少,人口随之流失,城市收缩现象愈发严重。这些城市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未能及时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陷入困境。
4.2 中观因素
城市间竞争加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城市往往处于劣势。与大城市相比,小城市在资源、人才、产业等方面都缺乏竞争力,难以吸引优质资源和人口。在城市竞争的赛道上,小城市逐渐被拉开差距,发展受限,城市收缩现象愈发突出。
产业空心化,传统产业的衰退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当传统产业逐渐失去竞争力,而新兴产业又尚未形成时,城市便会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就业机会的减少使得人口外流加剧,城市经济陷入困境,收缩现象愈发严重。产业是城市的经济支柱,产业空心化如同抽走了城市的脊梁,使城市的发展举步维艰。
资源枯竭,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城市的经济基础受到严重动摇,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从繁荣到衰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轨迹令人唏嘘,城市收缩也成为了它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4.3 微观因素
人口外流,这是收缩型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年轻人和高素质人才纷纷向大城市流动,导致收缩型城市人口结构失衡。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使得城市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收缩。人口是城市的活力之源,人口外流如同抽走了城市的血液,使城市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房地产市场低迷,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住房需求下降,房地产市场随之陷入低迷。以鹤岗“五万一套房”的现象为例,这背后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减少、房地产市场供需失衡的严峻现实。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也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外流,使城市收缩现象愈发严重。
城市活力不足,产业衰退、人口减少使得城市活力逐渐丧失,形成恶性循环。曾经热闹的城市街道变得冷清,商业活动减少,城市的发展活力不再。城市活力的缺失使得城市对人口和资源的吸引力下降,城市收缩也愈发难以遏制。
5. 收缩型城市的特征与表现
5.1 人口特征
人口总量减少,这是收缩型城市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以黑龙江鹤岗为例,十年间人口锐减 16.7%,城市的人口规模大幅缩水。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城市的消费市场萎缩,劳动力资源减少,城市的发展活力受到严重制约。
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人的外流使得收缩型城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但养老服务设施却相对不足,供需矛盾愈发突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城市带来了诸多挑战,从社会保障到医疗资源,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人口结构失衡,高素质人才的外流使得收缩型城市人口素质相对较低。这种人口结构的失衡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口结构失衡如同给城市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使其难以突破困境。
5.2 经济特征
经济增长放缓,收缩型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出现负增长。经济的停滞不前使得城市的发展陷入困境,财政收入减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下降,城市的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结构单一,对传统产业依赖严重,新兴产业培育不足。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城市在面对市场变化和产业升级时缺乏应对能力,经济发展面临巨大风险。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单一的产业结构如同城市的阿喀琉斯之踵,使城市在经济浪潮中摇摇欲坠。
财政收入下滑,经济衰退直接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随之下降,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财政收入是城市发展的保障,财政收入下滑如同切断了城市的血脉,使城市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5.3 空间特征
城市空间扩张与人口减少的悖论,这是收缩型城市在空间上最为突出的矛盾。93.03% 的人口收缩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仍在扩张,这种悖论现象与中国的土地财政和城市扩张模式密切相关。城市空间的无序扩张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加剧了城市的空心化现象。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人口减少但城市空间持续扩张,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大量的土地被闲置浪费,城市的发展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土地是城市的宝贵资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如同给城市的发展设置了枷锁,使其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空心化,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空心化现象,建筑闲置率上升。曾经繁华的市中心变得冷清,商业活动减少,城市的活力不再。城市空心化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形象,也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诸多挑战。
5.4 社会特征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不足,老龄化加剧与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的矛盾愈发突出。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但养老服务设施却相对滞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种矛盾不仅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就业机会减少,经济衰退导致就业机会减少,进一步加剧人口外流。年轻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纷纷离开,城市的人口流失愈发严重。就业机会是城市吸引人口的重要因素,就业机会的减少如同抽走了城市的吸引力,使城市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社会服务设施闲置,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设施因服务人口减少而出现闲置,资源浪费严重。这些闲置的社会服务设施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服务设施的闲置反映了城市收缩的严重程度,也给城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带来了挑战。
6. 收缩型城市的转型路径
6.1 精明收缩策略
精明收缩是收缩型城市转型的重要策略,它强调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空间优化,从传统的“摊大饼”式扩张转向“精明收缩”,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避免土地的浪费和闲置。例如,可以将一些闲置的工业用地改造为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可以通过建设紧凑型城市社区,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强城市的宜居性。
人口政策,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口的政策,优化人口结构。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如住房补贴、创业扶持、子女教育优惠等,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和外来人才流入,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加强对本地人口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口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优化人口结构,提升城市的发展潜力。
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传统的产业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通过产业转型,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例如,一些城市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可以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的科技含量。
6.2 特色发展路径
资源型城市转型,资源型城市在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时,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例如,鹤岗可以利用当地的石墨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将废弃矿区改造为公园,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能够解决资源枯竭带来的问题,还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文化旅游型城市,一些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城市的特色发展。例如,伊春可以利用当地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将 15 个市辖区合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生态宜居型城市,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生态宜居型城市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例如,阜新可以将矿坑改造为光伏电站,年发电量满足 40 万户家庭需求,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城市的生态转型。这种转型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吸引更多的居民和游客,为城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6.3 国际经验借鉴
德国鲁尔区经验,德国鲁尔区曾经是一个以煤炭和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随着产业的衰退,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然而,通过产业多元化、城市功能更新、生态环境修复等措施,鲁尔区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区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区的转型。这一经验为中国的收缩型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即在转型过程中要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引入新的产业和业态,提升城市的经济活力;同时,要加强对城市功能的更新和生态环境的修复,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
日本应对收缩城市的经验,日本在应对城市收缩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通过区域整合、功能重组、社区营造等手段,日本成功应对了城市收缩带来的挑战。例如,通过将一些功能相近的城市或区域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对城市功能的重组,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通过社区营造,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这些经验表明,在应对城市收缩时,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底特律转型案例,美国底特律曾经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城,但随着汽车产业的衰退,底特律也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然而,通过破产重组、产业创新、社区复兴等措施,底特律逐步走出了衰退困境。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在城市面临困境时,要有敢于变革的勇气,通过破产重组等方式,摆脱债务负担,为城市的转型创造条件;同时,要注重产业创新,通过引入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此外,社区复兴也是城市转型的重要环节,通过改善社区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可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活力。
7. 收缩型城市的政策应对
7.1 国家层面政策
国家发改委政策导向,2019 年,国家发改委在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概念,并要求此类城市
采取“瘦身强体”策略。这一政策导向为收缩型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在控制城市规模扩张的同时,要注重提升城市的质量和竞争力。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202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按程序稳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这一政策为收缩型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提供了依据。通过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可以整合资源,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例如,可以将一些功能相近的区域进行合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也可以通过调整行政区划,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潜力。
避免盲目扩张,推动“收缩型城市”转型,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避免盲目扩张。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人口规模,避免过度扩张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通过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加强对城市发展的规划和引导,合理控制城市的规模和速度,实现城市的精明增长。
7.2 地方层面实践
鹤岗模式,鹤岗将废弃厂区改造为创意公园,吸引“数字游民”,发展新兴产业。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对废弃资源的再利用,还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打造创意公园,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和创业者,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提升了城市的产业竞争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阜新实验,阜新将矿坑改造为光伏电站,年发电量满足 40 万户家庭需求,实现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这一实验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将废弃的矿坑改造为光伏电站,不仅解决了资源枯竭带来的问题,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城市的生态转型。同时,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提升了城市的产业竞争力,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伊春改革,伊春将 15 个市辖区合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这一改革措施为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和资源整合提供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合并市辖区,减少了行政层级,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了资源的集中利用,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7.3 未来政策建议
建立收缩型城市识别与监测机制,定期发布收缩型城市名单,建立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识别和监测机制,可以及时准确地识别出收缩型城市,并对其发展状况进行动态监测。这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措施,避免城市收缩现象的进一步恶化。同时,通过发布收缩型城市名单,可以引起社会各界对收缩型城市的关注,为城市的转型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制定差异化政策,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收缩型城市,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由于收缩型城市在成因、特征和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政策,以满足不同城市的发展需求。例如,对于资源型收缩城市,可以制定资源转型政策,支持其发展新能源产业和循环经济;对于产业变迁型收缩城市,可以制定产业升级政策,支持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可以更好地引导收缩型城市的转型和发展。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促进收缩型城市与周边中心城市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收缩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可以提升收缩型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区域产业联盟,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交通便利性;可以通过开展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可以为收缩型城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区域的共同繁荣。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收缩型城市已成为中国城镇化新阶段的普遍现象,反映了中国城镇化从“扩张”到“精明增长”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标志着中国城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收缩型城市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东北地区最为严重,其次是华北、西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较少。这种区域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理位置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收缩型城市面临着人口减少、经济衰退、空间扩张与收缩的悖论、社会服务设施闲置等多重挑战。这些挑战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精明收缩与特色发展是收缩型城市转型的主要路径,需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选择适合的转型方向。在转型过程中,要注重空间优化、产业转型、人口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施策,同时要借鉴国际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转型模式。
8.2 未来展望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低生育率持续,收缩型城市数量可能继续增加。这一趋势将对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国家层面将推动“收缩型城市”整合或撤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资源整合,可以提升收缩型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收缩型城市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任重道远。在转型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市场要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社会要积极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只有多方协同,才能推动收缩型城市实现成功转型。
总之,面对城市收缩这一全球性现象,中国需要建立适合国情的收缩型城市治理体系,推动城市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发布于:北京市万宝配资-线上配资股票-炒股配资10倍平台-股票配资查询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