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下午5点半,上海评弹团演员们为《烽火书魂》做着最后打磨。晚上7点15分,上海评弹团中篇评弹《烽火书魂》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天空飘着雨,观众依旧纷至沓来。
《烽火书魂》
《烽火书魂》于第36届上海旅游节首演,本轮演出有13日、14日两场,吸引各地观众购票观摩。“我们的选题选对了,没想到作家马伯庸也看中了‘郑振铎护书’题材创作新书。评弹团获得家属的授权书时,还没有剧本,感谢家属对我们的信任。”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介绍,两年前初次接触“郑振铎护书”题材,就觉得非常有意思,有排演冲动,“郑振铎先生和评弹其实很有渊源。他的藏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说唱文学,其中不少罕见珍品,如明嘉靖刊本《董解元西厢记》。今天,评弹演员在台上说《西厢记》,也应该感谢郑振铎先生。”
《烽火书魂》彩排后台 诸葛漪摄
高博文在《烽火书魂》演绎文学家、藏书家郑振铎,“剧组集思广益,在剧本基础上二度创作,不断有新点子和想法。大家都是越说越激动,创排中日益感受到郑振铎先生等人当年遇到的艰难危险与中国文人气节风骨。”
作为上海评弹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点创作,《烽火书魂》聚焦抗战时期,以郑振铎为首的文化界人士抢救江南古籍的故事。1940年—1945年间,以暨南大学教授郑振铎、前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张元济等为代表的“文献保护同志会”成员为保存江南文脉,与日寇、汉奸斗智斗勇,保护古籍善本。《烽火书魂》描绘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涛汹涌的“文化抗日”战场,塑造一群为保护中华文脉殚精竭虑的爱国志士形象。
《烽火书魂》由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许静波编剧,上海剧本创作中心编剧杜竹敏撰写唱词,汇聚高博文、吴新伯、陆锦花、黄海华、姜啸博、王承、陆嘉玮、姚依依等上海评弹团名家新秀。
“编剧文化底蕴深,剧本深具质感,我们又根据现场演出情况调整,力求情节张弛有度。”高博文介绍,《烽火书魂》服装和舞美突破传统评弹模式,进行创新,台上的桌椅也重新制作。“首演结束后,我们将精简内容,把《烽火书魂》带到高校、图书馆、博物馆。”
《烽火书魂》舞台背景呈现“经史子集”“礼易春秋”字样,简明体现“护书”主题,又暗喻战乱年代,中华文献瑰宝被掠夺、流散的危机。郑振铎、张元济等人保护古籍善本的故事,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为大众所知。将它搬上评弹舞台,主创团队做了大量考据。为更深入了解郑振铎和妻子高君箴等的生平,团队多次向郑振铎嫡孙、郑振铎研究会顾问郑源请教,还原真实、动人的“护书人”。演员们在正式开排前先恶补版本学知识。主演之一黄海华说,“只有做到自己心里弄清楚了,才能说明白、让大家听明白。”
现场演出具有即时性,听众如果一遍没听明白,不能像看小说般翻到前面“补课”。《烽火书魂》因此几易其稿,斟酌如何用最浅显的语言让听众了解郑振铎为何在不同版本的古籍之间取舍,它们各自的优劣又在哪里?高博文表示,欣赏《烽火书魂》感人剧情,观众还能了解古典文学、版本学常识。剧中的一些故事桥段也灵活地化用了传统文化典故。
《烽火书魂》共分四回加尾声,着重描写郑振铎与高君箴的夫妻知音之情,郑振铎与张元济的同道知己之情,郑振铎夫妻、张元济、张婷等爱国热情。曲艺“跳进跳出”形式被灵活运用,演员时而进入角色,演绎扣人心弦的故事;时而又跳出故事,以当代视角观照80年前的人和事。中国曲协副主席、上海市曲协主席吴新伯作为讲述人,推动故事情节,以今人眼光评价80年前这场“护书斗争”重要意义。
《烽火书魂》加重“弹唱”比例,有大段独唱、对唱、轮唱,不拘一格运用严调、翔调、陈调、王月香调以及曲牌费家调等。青年演员姚依依演绎学生张婷,一段酣畅的王月香调展现学子们争先恐后投入抗日洪流。一级演员王承演绎的汉奸马天宝则采用费家调,唱词融入大量俚语。日本书商长泽的唱段则融入日本音乐元素,既未脱离评弹本体,又表现出人物身份。伴随剧中郑振铎的慨叹,“书运国运不可分,书不亡,国长存,国运盛,书运兴”,全场情绪推向高潮。
近年来,上海评弹团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先后推出《初心》《战·无硝烟》《千里江山图》等多部作品。10月下旬,《千里江山图》将代表上海参加中国艺术节,角逐文华奖。“上海评弹团三尺书台始终关注波澜壮阔的国家命运。”高博文说,“《烽火书魂》正是填上了近期创作中抗日题材这重要一笔。”
继续描绘波澜壮阔的革命长卷,上海评弹团也聚焦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即将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亮相的《菜肉馄饨》,写的就是当代生活。“郑振铎先生说‘史不亡,则其民族终不可亡矣。’我们今天在舞台上传承、传播中华文明,深感骄傲与责任。”高博文说。
万宝配资-线上配资股票-炒股配资10倍平台-股票配资查询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