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壮举,就不得不提他身边的得力干将。在那些为秦朝开疆拓土的功臣里,有位老将最受倚重,立的功劳也最多——他就是王翦。这位将军不仅是秦军的中流砥柱,更在秦国从内部稳定到对外扩张的关键节点上,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
翻开秦朝前期的历史,几乎每场重大事件里,都能看到王翦的身影:他既是平定内乱的"定海神针",又是开疆拓土的"锋利尖刀",堪称秦始皇最信任的"全能型"将领。
临危受命,平定内乱稳朝局
秦始皇嬴政的登基之路并不平坦。他十三岁继承王位时,朝中权力被母亲赵太后、相国吕不韦以及嫪毐等势力分割,外部又有六国虎视眈眈。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翦作为秦军老将,多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军事手段化解政治危机,为秦始皇掌握实权扫清了障碍。
第一件大事发生在公元前239年。当时,秦始皇派自己的同母异父弟弟长安君成蟜率军攻打赵国。成蟜年纪轻、经验少,军队实际控制权落在了副将樊於期手中。
樊於期本就对秦国的权谋斗争不满,借机挑唆成蟜。成蟜被说动后,竟调转矛头,在屯留(今山西屯留)起兵反叛,史称"成蟜之乱"。
叛乱消息传回咸阳,秦始皇又惊又怒——成蟜是自己的弟弟,若处理不当,既伤亲情又损威望。关键时刻,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翦。这位老将接到命令后,连夜点齐兵马,星夜兼程赶往屯留。
他深知成蟜缺乏军事经验,于是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一方面派精锐部队切断叛军粮道,另一方面派人向成蟜陈述利害:"您本是奉命伐赵,如今反叛,既违君命又失民心,就算成功,日后如何面对天下人?"成蟜本就犹豫,听罢更觉心慌,最终放弃抵抗。
樊於期见大势已去,独自逃往燕国。这场可能动摇秦国根基的叛乱,就这样被王翦迅速平定,既保全了秦始皇的颜面,又避免了大规模内战。
仅过了一年,更大的危机爆发——嫪毐谋反。嫪毐本是吕不韦献给赵太后的"门客",因与太后私通得宠,被封为长信侯,势力逐渐膨胀。他竟在咸阳城中纠集数千人,企图攻打秦始皇的居所蕲年宫,废掉嬴政,立自己的儿子为王。
这一次,秦始皇再次将平叛重任交给王翦。王翦深知嫪毐叛军虽在咸阳,但根基不稳,于是分两路行动:一路由自己率精锐直捣叛军老巢,一路派兵控制咸阳各要道,防止叛军外逃或外援进入。
战斗中,王翦身先士卒,秦军士气大振,很快击溃叛军,嫪毐被活捉后车裂而死,其党羽也被一网打尽。这场叛乱规模虽大,却在王翦的指挥下仅用数日便平定,再次展现了他在关键时刻的可靠。
威慑权臣,助秦始皇完全掌权
平定嫪毐之乱后,秦国的权力格局仍不清晰——吕不韦虽因嫪毐事件被免去相国之职,但他在秦国经营多年,门客三千,影响力仍在;赵太后虽被幽禁,却仍是秦始皇的母亲,朝中仍有部分势力支持她。秦始皇想要完全掌握大权,必须彻底消除这些隐患。
此时,王翦又承担了一个特殊任务:率军驻扎在咸阳城外。表面上看,这是为了防范可能残余的叛乱势力,但实际目的更深远——王翦的军队如同悬在吕不韦和赵太后头顶的利剑,向所有人传递明确信号:秦始皇已掌握军事力量,任何挑战王权的行为都将被严厉镇压。
吕不韦何等聪明?他见王翦大军压境,立刻明白自己已无翻盘可能。不久后,他主动交出手中权力,返回封地洛阳;赵太后也被迁至雍城(今陕西凤翔)软禁,彻底失去干预朝政的能力。
至此,秦始皇终于摆脱了母亲、吕不韦、嫪毐三方势力的牵制,成为秦国真正的主宰者。可以说,没有王翦的军事威慑,这一过程不会如此顺利——他用自己的存在,为秦始皇的"集权之路"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智灭李牧,破赵国开统一先河
内部稳定后,秦国的目标转向了外部——统一六国。而第一个需要攻克的,就是与秦国接壤、实力强劲的赵国。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力量大幅提升,尤其是名将李牧的存在,让秦军屡屡受挫。
李牧有多厉害?他长期镇守赵国北部边境,多次击退匈奴入侵,被匈奴称为"飞将军";在与秦国的对抗中,他更是凭借对地形和兵法的熟悉,让秦军寸步难行。公元前234年,秦将攻赵,李牧率军迎战,在肥地大败秦军,斩首十万。此后,秦军再攻赵国,只要遇到李牧,便难有胜绩。
秦始皇深知,不除掉李牧,赵国难灭。但李牧在赵国威望极高,赵王迁又对他十分信任,直接刺杀或战场击败都几乎不可能。这时候,王翦再次展现了"军事家"之外的"谋略家"本色——他提出用"离间计"除掉李牧。
王翦派人携带重金潜入赵国都城邯郸,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郭开是个贪财的小人,收下黄金后,便在赵王面前进谗言。赵王迁本就昏庸,听信谗言后,立刻派使者取代李牧的兵权。李牧深知此时交权赵国必亡,于是拒绝执行命令。赵王迁大怒,竟派人将李牧逮捕并杀害。
李牧一死,赵国瞬间失去了最后的"顶梁柱"。公元前229年,王翦率大军攻赵,赵军无人能挡,很快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这场胜利不仅为秦国打开了统一的大门,更让其他诸侯国意识到:连赵国这样的大国都挡不住秦军,六国联合抗秦的希望更加渺茫。
荆轲刺秦后,王翦再担伐燕重任
赵国灭亡后,秦国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但仍有诸侯国试图负隅顽抗。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入秦,企图以献"督亢地图"为名刺杀秦始皇。荆轲在咸阳宫图穷匕见,虽未成功,却让秦始皇惊出一身冷汗——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面临死亡威胁。
震怒之下,秦始皇决定对燕国展开雷霆报复。而执行这一任务的,依然是王翦。公元前226年,王翦率军攻燕,燕国联合代王嘉抵抗,双方在易水展开决战。王翦深知燕军士气正盛,于是采用"以逸待劳"之策:先坚守营垒,避其锋芒,待燕军疲惫后再发起总攻。
果然,燕军求胜心切,多次强攻不成后士气低落,王翦趁机命全军出击,大败燕军。此战后,燕国主力被歼,秦军乘胜追击,攻占燕都蓟城,燕王喜逃往辽东。虽然燕国并未完全灭亡,但这场胜利已让燕国彻底失去了与秦国对抗的能力。
君臣博弈与王翦的自保智慧
燕国的战事接近尾声时,秦国的目光已经转向了更强大的对手——楚国。作为战国后期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诸侯国,楚国不仅地跨长江、淮河流域,更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军事传统,堪称秦国统一道路上最关键的"拦路虎"。此时,秦始皇嬴政开始谋划灭楚大计,而这一任务的人选,却引发了一场耐人寻味的君臣博弈。
秦军刚刚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喜逃往辽东,燕国实质上已名存实亡。秦始皇迫不及待地将王翦调回咸阳——这位老将刚结束伐燕之战,按理说该是继续南下扫平楚国的最佳人选。但令人意外的是,秦始皇并没有将灭楚重任交给王翦,而是选择了年轻将领李信。
这一决定的直接原因,是两位将领对兵力的不同需求。当秦始皇询问"灭楚需要多少兵马"时,李信自信地答道:"二十万足矣!"而王翦的回答则让在场众人倒吸一口凉气:"非六十万不可。"六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这是当时秦国能调动的全部精锐。秦始皇听罢,当场对李信表示赞赏:"李将军果真勇猛,朕心甚慰。"
但"兵力需求差异"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原因是秦始皇对王翦的猜忌。此时的王翦,已是秦国军界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平定成蟜之乱、嫪毐之乱,威慑吕不韦,助秦始皇完全掌权;又率军灭赵、破燕,立下不世之功。在秦国朝堂上,"王翦"二字几乎成了"战无不胜"的代名词。
秦始皇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从历史经验看,功高震主的将领往往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白起因与范雎不和被赐死,廉颇因新君猜忌远走他乡,李牧虽忠却被赵王迁所杀。王翦的功劳越大,秦始皇心中的不安就越强烈——尤其是在灭燕之后,燕国作为六国中最弱的一环,秦始皇都不愿让王翦再立灭国之功,更遑论面对强大的楚国了。
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后,初期确实打了几场漂亮仗。他先攻克楚国边境的平舆,又与蒙武会师城父,一时间军威大振。但楚国并非燕国这样的弱旅,项燕、景缺等名将迅速组织反击。
项燕是楚国名将,深知秦军远道而来、补给线长的弱点。他采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先故意示弱,放弃部分城池,引诱李信深入楚国腹地;待秦军疲惫时,突然集中主力发起反击。
这一战,楚军不仅收复了所有失地,更在城父附近将秦军截为两段,李信所部大败,七名都尉战死,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这是秦国统一战争中少有的惨败。
消息传到咸阳,秦始皇震怒之余,更多的是无奈。他终于意识到:灭楚非王翦不可。于是,他亲自前往王翦的府邸,态度谦恭地道歉:"朕当初没有听从将军的建议,导致李信惨败,楚军日益猖獗。现在听说楚军正每日向西推进,将军虽然有病在身,难道忍心丢下我不管吗?"
王翦何等聪明?他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但此刻,他必须表现出"不得已而为之"的态度,以免让秦始皇觉得他"早有预谋"。于是,他以"老臣体弱多病,实在无法领兵"为由推辞,直到秦始皇第三次派人催促,才"勉强"答应出山。
"自保三策":要田要宅要财宝
王翦复出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研究战术,而是向秦始皇提出一个"过分"的要求:他要大量的良田、美宅和珍宝。王翦在出征前,连续五次向秦始皇索要田地,甚至具体到"咸阳西边的百顷良田""渭水南岸的十座宅院"。
这种行为在旁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一个即将统帅六十万大军的名将,为何在出征前如此"贪财"?
但王翦的"贪财"实则是最高明的自保策略。他深知,秦始皇派他出征,既需要他的军事才能,又担心他拥兵自重。如果他像其他将领那样"清心寡欲",反而会让秦始皇怀疑他"别有用心"——毕竟,历史上太多功臣以"清高"为名,行谋反之实。
王翦的逻辑很简单:我要的越多,越能证明我"只图富贵,不谋权力"。他甚至在军中公开说:"我为秦王卖命多年,如今老了,不为子孙谋些产业,难道要等死了再后悔吗?"这句话传到秦始皇耳中,非但没有让他生气,反而让他彻底放下心来——一个只惦记田产财宝的老将,总比一个手握重兵、野心勃勃的将领让人安心。
灭楚之后,王翦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乘胜追击",而是主动交出兵权,告老还乡。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此时的秦国已灭韩、赵、魏、楚、燕五国,剩下的齐国已不足为患,自己的军事价值已基本消失。如果他继续留在朝中,反而会成为秦始皇的"心病"。
张良
汉初功臣里,要说结局最圆满的,张良绝对排第一。同样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核心人物,韩信因为功劳太大被杀,萧何表面看着善终,晚景却凄凉得很。唯独张良在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成了那个时代最清醒的"生存艺术家"。
功高震主,终成悲剧
韩信的军事才能,那真是千年难遇的奇才。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到背水一战破赵国,再到潍水边半渡击龙且、垓下十面埋伏,他几乎凭一己之力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刘邦都曾坦言:"带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话既是夸他,也暗藏祸根——当个武将的本事远超皇帝,猜忌可不就跟着来了?
汉朝一建立,韩信的遭遇就成了"兔死狗烹"的典型。先是因为被人告发谋反,被刘邦贬为淮阴侯;接着在长安城被软禁了五年,每天过得提心吊胆。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合谋,把他骗到长乐宫钟室杀了。临死前,韩信长叹:"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声哀叹,道尽了功臣的无奈。
小心谨慎,却难逃猜忌
跟韩信的刚直比起来,萧何在政治上可老练多了。作为刘邦的"后勤部长",他坐镇关中,保障粮草供应,为前线提供坚实支撑,被刘邦称为"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能臣。汉朝建立后,他当上丞相,看着风光无限,实则过得战战兢兢。
刘邦对萧何的猜忌,从韩信之死就开始了。公元前196年,陈豨在代地谋反,刘邦亲率大军平叛,萧何留在长安处理政务。这时候,有人跟刘邦告状:"萧何在关中民望极高,要是他趁机勾结匈奴,后果不堪设想。"刘邦一听就慌了,虽没直接发作,但已经对萧何起了杀心。
为了消除刘邦的疑虑,萧何学起了战国名将王翦的"自污"招数:他开始强买百姓田地,放高利贷,甚至故意侵占民宅,想用"贪婪"的形象掩盖政治野心。可刘邦根本不买账——在他眼里,一个连百姓都欺负的丞相,离"谋反"可就一步之遥了。
真正把萧何逼入绝境的,是一次看似善意的提议。当时,长安城附近百姓没地耕种,流离失所,萧何就跟刘邦说:"上林苑有大片空地,分给百姓耕种多好,既能解决民生,又能增加赋税。"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却触了刘邦的逆鳞——上林苑是皇家园林,关乎帝王狩猎、游乐,萧何的建议被当成"觊觎皇家财产"。
刘邦当场就火了:"相国收了商人多少好处,竟替他们要我的园林!"随后下令把萧何投入大牢。要不是群臣求情,说"萧何以前砍树建宫都先禀报陛下,现在哪会谋反",萧何恐怕难逃一死。
出狱后的萧何彻底变了个人。他不再参与重大决策,每天只处理些日常事务;面对刘邦的询问,总是唯唯诺诺;甚至故意在奏章里写错字,装"年老昏聩"。这种刻意营造的"无害"形象,虽保住了性命,却也让他从权倾朝野的丞相,沦为了"唯命是从"的摆设。
后来,他连买房都选偏远之地,生怕被人抓住把柄。这样的晚年,哪是善终,分明是"在恐惧里熬日子"。
看清局势,急流勇退
张良眼睁睁看着韩信因军事才能太强被杀,又瞅见萧何因政治影响力太大被疑。更关键的是,他太清楚刘邦的脾气了——这位从底层爬上来的帝王,对权力的控制欲强得很,绝不会容忍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人存在。
为了彻底消除刘邦的猜忌,张良主动退出了权力中心。他以"体弱多病"为由闭门不出,转而学习黄老之道。这种"不争"的态度,刚好契合了刘邦"清静无为"的治国需求,也消解了君主的戒心。
张良的隐居可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主动选择。他"天天喝酒,躺在院子里",看着像放浪形骸,实则是用"自污"的方式降低存在感。这招跟战国名将王翦的"自污"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暴露自己的"弱点",向君主传递"我没野心"的信号。
张良的聪明还在于,他始终跟皇权保持着距离。吕后多次劝他出山,他以"口不能言"为由婉拒,既没彻底得罪吕后,又没放弃隐居的原则。这种"左右逢源"的智慧,让他在刘邦、吕后两代君主间都能全身而退。
李勣
要说唐初武将的战功,李勣绝对算得上是"独一档"。从李渊晋阳起兵到贞观年间,他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战役:攻瓦岗、破王世充、降窦建德、灭刘黑闼、征突厥、伐高丽……军事生涯之漫长、战功之显赫,唐初将领里没一个能比得上他。
李勣的威望可不只靠战功,更源于他在军中的绝对影响力。作为李世民"天策府"的旧将,他早年就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深得信任;贞观年间,又以"英国公"的身份统帅大军,成了唐军的精神领袖。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勣不光能打仗,还懂治军,严明纪律又身先士卒,士兵们对他别提多信服。
贬官背后的政治算计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觉着自己时日无多,开始为李治的继位布局。处理李勣的问题时,他选了个看似"反常"的策略:以"山西定襄道行军总管"的虚职,把李勣从中央调往地方。这调动表面上是"委以重任",实则暗藏玄机——要是李勣对调动不满,或者找借口拖延,那说明他心里有异志;要是他二话不说就接受,那才是忠诚可靠的证明。
李勣的反应出乎所有人意料。使者带着调令到英国公府时,他正跟幕僚下棋。听完诏令,李勣只是淡淡说了句:"臣领命。"接着就收拾行装,第二天带着少量随从离开了长安。这种"说走就走"的态度,让李世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明白,这位老臣用行动表明:自己绝没觊觎权力的野心。
李世民为啥这么在意李勣的态度?这得从唐初的政治环境说起。李世民自己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的皇位,太清楚权力更迭时的血腥与残酷了。他更明白,李勣作为军界领袖,要是继位的关键期有啥动作,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所以这场"贬官测试",既是试探,更是他为李治扫除隐患的"保险措施"。
从李密到李唐的三次选择
李勣能通过李世民的"忠诚测试",根本原因是他一生中三次关键选择,都把"忠臣"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选择不光证明了他的忠诚,更让他在君臣关系里树起了"可靠"的形象。
第一次选择在武德元年(618年)。当时李勣还是瓦岗军将领,跟着李密投降李唐。按惯例,降将该主动献出所辖城池表忠心,可李勣偏做了件出人意料的事:他把自己守卫的黎阳等城池的户籍、地图封存好,派人送给李密,让李密亲自献给李渊。
这举动看着"多此一举",实则暗藏深意——李勣知道,要是自己直接献城,会被当成"投机";让旧主李密献城,既保全了李密的面子,又向李唐表明:自己绝非贪功之辈,而是重情重义的忠臣。
第二次选择在武德二年(619年)。李勣随李唐军队攻打窦建德时,不幸被俘。窦建德素知他的勇名,想用高官厚禄收买他,可李勣表面假意归顺,暗地里却策划了两场刺杀:先是想在宴会上除掉窦建德,失败后又试图刺杀其心腹部将曹旦。
虽然两次行动都没成功,但李勣的忠诚已显而易见——他宁可冒着生命危险尝试刺杀,也不愿真投降。最终,他带着十几名亲信逃回李唐阵营,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立场。
第三次选择在贞观年间。李世民登基后,李勣作为功臣本可安享富贵,可他却主动请缨征讨突厥、高丽等边疆。史载他"每临行阵,必先登陷敌",这种身先士卒的作风,跟那些"居功自傲"的武将形成鲜明对比。更难得的是,李勣在朝中从不结党营私,甚至多次拒绝李世民的赏赐——这种"不争功、不揽权"的态度,让他在君臣关系里始终保持着安全距离。
功臣与皇权的平衡术
李世民处理李勣的事,本质上是一场"功臣与皇权"的平衡游戏。作为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帝王,他太清楚功臣对皇权的潜在威胁了,但也明白"杀功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是随便诛杀开国元勋,不光会寒了臣子的心,更可能引发政治动荡。所以他选了个更温和的方式:通过"测试忠诚+安排后路",既消除隐患,又保全功臣。
李治继位后,果然如李世民所愿重用他,成了唐高宗时期最核心的臣子之一。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勣晚年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当李治提出"废王立武"时,朝中大臣多持反对意见,可李勣却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巧妙回避,既保全了自身,又避免了卷入政治漩涡。
这种"明哲保身"的智慧,跟李勣早年的经历密不可分。他亲眼见过李密因骄傲自满败于王世充,也目睹过侯君集因贪功谋反被杀,更清楚李世民对功臣的复杂态度。所以他始终坚守一个原则:功成不居,位高不骄。
李勣的善终,本质上是场"双向信任"的结果。李世民相信他的忠诚,所以愿意给其机会;李勣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所以赢得了帝王的信任。这种君臣关系,既避免了"功高震主"的悲剧,也创造了"君明臣忠"的佳话。
徐达
在中国历代帝王里,明太祖朱元璋以"杀功臣"出了名。这位从草根崛起的皇帝,建立明朝后对开国元勋大开杀戒,蓝玉、胡惟庸、李善长等功臣接连被诛,朝堂之上血雨腥风。
可就在这场"兔死狗烹"的悲剧里,偏有一位功高震主的武将得以全身而退——他便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这位看着"五大三粗"的武夫,实则外粗内细、深谙生存之道,最终在朱元璋的猜忌中走出一条善终之路。
朱元璋的担忧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这时候的明朝虽推翻了元朝,可北方还有元顺帝的残余势力,南方也分布着陈友定、明玉珍等割据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不得不倚重徐达、常遇春等武将四处征战。可等天下初定,这些功臣的命运却急转直下。
朱元璋"杀功臣"的政策,说到底是草根帝王的"安全焦虑"。他知道自己出身低微,不像刘邦、李世民那样有贵族根基,所以对权臣的防范格外严格。这也导致他常常夜不能寐,担心功臣会夺取他的权力。
这种心理在洪武年间逐渐演变成大规模的清洗: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牵连诛杀三万余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发,又有一万五千人被杀。在这种背景下,连徐达这样的"心腹重臣"也难以完全避免猜忌。
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
要说明初武将的战功,徐达绝对算得上是"独一档"。从1353年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起,他就追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先后参与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战役,更在北伐中率军攻占元大都,彻底推翻元朝统治。
徐达的威望可不只靠战功,更源于他在军中的绝对影响力。作为朱元璋"淮西二十四将"之首,他手下聚集着冯胜、傅友德等名将,这些将领对他都"推心置腹"。更难能可贵的是,徐达虽然手握重兵,却始终保持低调。
从"功高震主"到"君臣相安"
面对朱元璋的猜忌,徐达的应对策略堪称"教科书级别"。他既没有像蓝玉那样"骄横跋扈",也没有像汤和那样"急流勇退",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准操作,在"有用"和"无害"之间找到了平衡。
明初的朝堂分为"淮西派"和"浙东派",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争斗激烈。徐达作为淮西将领,却始终保持中立。他既不参与李善长的"淮西联盟",也不依附刘伯温的"浙东集团",而是专注于军事。史书记载他"在朝不妄言,遇事必禀命",这种"超然"的态度让朱元璋觉得他"无党无派",难以形成政治势力。
明朝建立后,徐达虽然担任"右丞相"的职务,却主动把政务交给李善长处理,自己则专注于边境事务。洪武四年(1371年),他率军攻灭夏政权后,立即上交兵权,请求回乡养老。朱元璋虽然没有批准,但此举已经传递出明确的信号:这位老将无意染指朝政。
徐达对朱元璋的性格了如指掌。他深知这位皇帝"忌讳功臣拥兵",所以每次出征都严格限制随从人数,甚至在凯旋时"单骑入城",以示"绝无异心"。更巧妙的是,他故意在生活上表现得"简朴无华"——虽然贵为公爵,却"居处卑陋,食不重味",这种"故意暴露缺点"的做法,让朱元璋觉得他"不过就是个老实武夫"。
徐达的政治敏锐
徐达的善终之路可不是一帆风顺,他和胡惟庸的冲突就是个典型例子。胡惟庸是朱元璋的第三任丞相,此人"精明干练"却"心术不正",在任期间大肆结党营私,甚至试图勾结日本、蒙古势力。徐达早就看出此人"非善类",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弹劾他"专权妄为"。
洪武十二年,胡惟庸为了巩固权力,试图拉拢徐达。他先是以"同乡之谊"套近乎,又派人送去重金珍宝,结果都被徐达拒绝了。见软的不行,胡惟庸转而使阴招——他买通徐达府上的守门人福寿,企图通过福寿在徐达的饮食中下毒。
然而,福寿对徐达忠心耿耿,不仅没下毒,反而把这事告诉了徐达。徐达得知后,立即向朱元璋禀报,朱元璋虽然没当场处置胡惟庸,但此事已经为后来的"胡惟庸案"埋下了伏笔。
这场冲突充分展现了徐达的"政治敏锐"。他深知胡惟庸是朱元璋的"眼中钉",所以主动划清界限;又通过揭发胡惟庸的阴谋,既消除了自身隐患,又向皇帝表明了立场。这种"借力打力"的策略,让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放走元顺帝的深意
如果说谨慎自保是徐达的"防守策略",那么放走元顺帝就是他的"主动出击"。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他的军事智慧,更展现了他对政治局势的深刻洞察。
洪武三年(1370年),徐达率军攻打元上都,将元顺帝妥懽贴睦尔围困在城中。此时,明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生擒元顺帝似乎唾手可得。然而,徐达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他下令打开缺口,放元顺帝北逃。
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徐达对"元朝遗民心理"的精准把握。他深知,元顺帝虽然战败,但在蒙古贵族中仍有极高的威望。要是将其生擒,朱元璋就会面临两难选择:杀了他会激化民族矛盾,留着他又需要高规格供养。以朱元璋"多疑善妒"的性格,无论哪种选择都可能引发不满。
更关键的是,徐达通过放走元顺帝,为自己保留了"利用价值"。当时的明朝虽然已经建立,但北方元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存在,西南地区也还没有完全平定。只要元顺帝还在逃,朱元璋就需要倚重徐达这样的名将继续北伐。这种"养寇自重"的策略,让徐达始终保持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最后一位,不仅安然无恙的全身痛,还是历经四朝的老臣,85高龄病逝时,君王为他停朝五日,这位是谁呢?
郭子仪
郭子仪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老臣,不光靠战功把唐朝从危局里拉了回来,更凭着独特的生存智慧,在皇权的猜忌里活得稳稳当当。他的故事,既是唐朝中期的"中兴史诗",更藏着"功臣与帝王"的平衡之道。
郭子仪的"救时之功"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从"开元盛世"直接跌进深渊。叛军跟开了挂似的,半年就占了洛阳、潼关,玄宗吓得逃到蜀地去了。这时候的唐朝,内忧外患缠成一团:内部藩镇割据刚冒头,外部吐蕃、回纥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正瞪着眼瞅机会。
就在这节骨眼上,郭子仪站了出来。这位五十八岁的老将,之前因为得罪权臣李林甫被贬成地方刺史,可国家有难,肃宗又把他请了回来。他带着部队收复河东、河西,又在香积寺之战里把叛军打得落花流水,斩首六万,生擒两万,直接把战局给翻过来了。
打这以后,他挂着"河东节度使"的头衔,管着西北的军务,既要对付安史叛军,还得防着吐蕃来犯,成了唐朝实打实的"顶梁柱"。
郭子仪的功劳可不止这些。公元763年,吐蕃趁着唐朝内乱占了长安,代宗逃到陕州。这时候郭子仪都年近七旬了,还是披上铠甲上了战场。他招拢散兵游勇,联合回纥骑兵,在陕州附近把吐蕃打得大败,收复了长安。这一仗不光保住了唐朝的半壁江山,还让吐蕃"几十年不敢来犯"。
郭子仪的"硬实力"
郭子仪能让皇帝"不敢动他",头一个原因就是他有别人比不了的"硬实力"。这实力分军事、政治、战略三块,堪称唐朝中期的"无冕之王"。
先说军事权威。郭子仪在军中混了几十年,从普通将领做到节度使,始终跟士兵同甘共苦。这种带头冲锋的作风,让他在军中威望高得没话说。安史之乱那会儿,他手下有李光弼、仆固怀恩这些名将,都对他"推心置腹",就算他被贬了,底下人还"偷偷跟他一条心",这影响力可见一斑。
再说政治资本。郭子仪家跟唐朝皇室联姻频繁,他儿子郭暧娶了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这"皇亲国戚"的身份让他在朝中地位超然。更关键的是,他多年经营,朝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官员跟他有亲戚或旧交。这种"遍地是门生"的局面,谁想动他都得先掂量掂量。
最后是战略价值。安史之乱后,唐朝"外重内轻",藩镇割据越来越凶。郭子仪管的河东、朔方这些地方,既是防吐蕃的前线,也是压着其他藩镇的关键。
郭子仪的"软实力"
如果说"硬实力"是郭子仪的底子,那"软实力"就是他善终的关键。这老将深谙"功高不震主"的道理,用一堆"会做人"的招数,把皇帝的猜忌给消了。
最典型的就是他故意敞开家门。郭子仪在长安亲仁坊的府邸,按说该戒备森严,可他偏下令"门永远开着,谁都能进"。官员、百姓,甚至乞丐都能随便出入。这看着"没规矩",实则是告诉皇帝:"我啥秘密都没有,绝没二心。"
他"会做人"还体现在处关系上。从不结党营私,对政敌也以礼相待。比如宦官鱼朝恩,老在代宗面前说他坏话,还派人挖了他祖坟。可鱼朝恩请他去章敬寺玩,郭子仪就带几个随从去了。鱼朝恩问:"咋带这么少人?"郭子仪答:"带多了怕您怀疑我图谋不轨。"这话既化解了尴尬,又让鱼朝恩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之后鱼朝恩再没公开反对过他。
更绝的是他"自污"保平安。故意在生活上搞"奢靡无度",家里"奴婢上千,珍玩无数",在代宗面前还"不修边幅"。这种"故意暴露缺点"的做法,让皇帝觉得他"就是个庸庸碌碌的权臣",猜忌自然就没了。用他的话说:"我要不这样,陛下咋能容我?"
离不开的"顶梁柱"
郭子仪能善终,也跟唐朝中期的特殊局势分不开。这时候的唐朝,早不是"万邦来朝"的天可汗了,被藩镇割据、外族入侵搞得焦头烂额。郭子仪对皇帝来说,既是"威胁",更是"必需品"。
就说代宗那时候,唐朝碰上三大难题:吐蕃老来犯、河朔藩镇叛乱、宦官专权。能同时解决这些的,只有郭子仪。公元764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代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郭子仪。这时候他都七十多了,还是率军出征,靠外交手段拆散了回纥和吐蕃的联盟,大败敌军。这场胜仗不光保住了长安,更让代宗明白:没郭子仪,唐朝江山说垮就垮。
这种"离不开"的依赖,让皇帝对郭子仪的猜忌只能停留在"想想"的层面,不敢真动手。德宗即位后,试过削弱他的权力,结果发现"各镇都只认郭子仪",最后还得继续重用他。直到公元781年,八十五岁的郭子仪病逝,德宗亲自给他废朝五天,追赠太师,谥号"忠武",这待遇在唐朝名将里可没几个。
万宝配资-线上配资股票-炒股配资10倍平台-股票配资查询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